听障奥林匹克运动会
2025-08-05 04:46:42
第一届世界聋人运动会于1924年在法国巴黎举行,为全球最早举办的身心障碍类运动会。当时仅有来自欧洲各地的9国145位听障运动员参赛,随后,参赛的国家和人数不断增加,到了2005年澳洲墨尔本第20届时,已有超过67国3,200名运动员、代表团职员等人参赛,其竞技水准也不断提升,例如男子百米短跑的听障世界纪录达到10秒21、400米达到45秒29等等。
世界聋人运动会自1924年肇始之后,一直只有每四年举行一次的夏季运动会。到了1949年第一届冬季运动会终于在奥地利西菲德举行,当时共有5国33人参赛。2007年于美国盐湖城举行了第16届冬季听障奥运会。2009年台北听奥是该赛事第一次在亚洲举行。
2001年5月,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IOC)有鉴于在ICSD/CISS主导之下的世界聋人运动会办得极具规模且具有聋人文化的特色,决议同意更名为“Deaflympics”,并自当年7月义大利罗马第19届起实施。但是中文名称则没有统一的说法,由于中国大陆在北京奥运时使用了“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来称呼Paralympics,台湾的中华奥林匹克委员会最早于公文中以“达福林匹克运动会”为正式译名,同时考虑民众对Deaflympics所知尚浅,故以“听障奥林匹克运动会”作为俗用译名向民众宣传,后因国际奥会对译名中使用奥林匹克一词有所抗议,以及社会的与时俱进,故正名为“达福林匹克运动会”。[2][3]
参与听障奥运的运动员必须于“较佳耳”至少丧失55分贝的听力,且不得在比赛进行中使用听觉辅助设备,以维持比赛的公平性。其他与一般运动会的差别主要在于比赛执行的方式,例如足球比赛的裁判以挥舞旗帜取代哨音,田径比赛以闪灯取代鸣枪等。
创意无限,知识比拼 —— “红丝带智行队”艾滋知识竞赛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