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咖啡烘焙
上面的杯测结果证明,北欧烘法是很容易带涩以及发展不足的,名家出品也是一样,没有神话。 另外,本届自选豆并没禁用Geisha,但Geisha却没出现,难道哥伦比亚没有符合北欧烘焙大赛质量要求的Geisha吗?
比赛内容及方式大家有兴趣可以点进去网站看赛后记录:(HTTP://NORDICBARISTACUP.COM/2017/10/RESULTS-NORDIC-ROASTER-FORUM-2017/)。
而在相关影片中(相信我,你们是看不下去的),我们观察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这边分为日晒豆烘焙法跟烘豆理念来跟大家分享:
首先是日晒豆烘法,在影片中可以发现
1、北欧好像比较少人专注在日晒豆的烘焙(不知道是不是跟风味喜好有关)。
2、针对日晒法的烘焙,第一名的Da Matteo用了一个在所有参赛者中算快速的烘焙曲线,他认为在这支日晒豆的风味发展中,是比较快速的,所以发展期只维持了6.7%,短短的39秒而已他就认为风味已经发展完全而下豆了;
3、第五名的Te&Kaffi则认为日晒豆适合比较低的入豆温、较长的梅纳反应期及较短的Development time。
再来是烘豆理念的部分
首先是风门的影响:
1、在影片中可以发现不只一家烘豆厂提到大风门对干净度的提升,以及风门及火力的调整是互相的。
2、实验及sample roasting的重要性,ex: Te&Kaffi做了整整4×4的实验来找到适合的参数;
3、April的Patrik使用不同时间的Rate of Rise来建立烘豆资料库并对应到生豆档案;
4、Tim Wendelboe及Patrik都会在烘豆前判断水分及生豆密度来决定入豆后的火力大小。
Anyway!烘豆的方式虽然百百种,但不难发现一些优秀的烘焙业者开始依照自己的烘焙风格来建立所谓的「烘焙实验方式」、「生豆档案」、「烘焙资料库」。
简单的背后却需要大量的逻辑思考及科学推演。不过一旦追寻到适合的方式,那将会为后续人员训练及材料省下大大的成本呢! !
这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比赛,我深信每一家参赛者都熟知竞赛规则(包含研磨及用水),自我杯测与评鉴能力肯定也是顶尖的,特别是自选豆部分,自己(或团队)的口鼻没过关,是不能提交出去的,提交后在赛场被评出一堆当初没喝出的瑕疪, 还被公告全世界,会不会影响自己的商誉? 其实是多虑了,诚恳面对的态度胜过一切,是好是坏在务实的态度下只会变成再进化的动力。
公布风味缺陷只是过程,重点是大家都藉由讨论一起进步了!果然这就是
“BE TOGETHER, ACT TOGETHER, LEARN TOGETHER."!
德国队踢假球?国际刑警近日公布德国账户,输了球还可能坐牢?